磊语

中信变身

互联网周刊  2005-09-13 10:22   辛云勇  

  对于想在个人零售业务领域有所作为的中信而言,信用卡和网上银行的创新和突破变得极为紧迫。

  对中信实业银行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猜测近半年来一直持续不断。近日,流传在坊间的传言终于得到证实,中信实业银行将用最直观的方式宣布自己的变身:去掉“实业”两字,改名为“中信银行”,英文名称变为“China CITIC Bank”,简称为CCB。同时,该银行的标志也将随之更改,更名的时间定于今年11月中旬。

  以公司业务起家的中信实业银行一直有“写字楼银行”之称,中间的“实业”两字也总是提醒它与个人零售业务关系不大。在零售业务逐渐取代对公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主流的大势之下,名字与中信转型的意愿之间的冲突愈见明显。

  2004年底,陈小宪就任中信实业银行行长一职,这位原招商银行总行常务副行长甫一上任,便制定了以零售业务为主体的经营战略,随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也隐约可见招行的影子。在此之前,陈还是招行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陈小宪在2005年8月之前一直在对中信内部风险控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中在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上的力度尤其大,而这也是中信要偏向个人零售业务不得不做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尽管现在中信内部仍处于紧张的地毯式的内控大检查之中,但很显然陈小宪已经觉得是向外界释放明确无误的转型信号的时候了。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仅仅是开始。对于中信这样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个人零售业务上取得进展,信用卡和网上银行是两个最为有效的业务突破口,但目前的形势对中信而言并不乐观。

  

  寻找卡业务平衡点

  有10年招行背景的陈小宪加入中信,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帮助中信转型的角色。早在2002年,中信高层就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对公业务后劲明显不足,靠吃传统的企业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已经很难维持中信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单一的企业业务给中信带来的危机还在于不断攀升的呆坏账。

  不仅如此,个人零售业务隐藏着的巨大利润也开始为中国银行界所了解。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个人业务,其中个人业务中的60%来自信用卡业务,更是让人看到了信用卡业务的潜力。对于中信来说,要向个人零售业务转型,应该说信用卡业务来得最直接。

  2005年8月之后,先前在中信信用卡中心比较活跃的常务副总裁杨华辉不再出现在公众面前.据中信内部人士透露,之前中信信用卡中心的领导班子几乎全部换掉,从招商银行“空降”了一批信用卡人才。如果算上这一次换人,中信信用卡中心的领导层已经是第四批。

  随后的9月1日,中信在北京推出了中信“魔力”信用卡,这一专门针对年轻时尚女性的信用卡在卡版设计、制作技术、增值服务等方面都颇有创新意味。据中信内部人士介绍,在换人交接如此短的时间内推出新的卡种,说明中信高层从招行信用卡中心挖人的计划早已有之。

  早在2003年底,中信将在内部使用8年之久的信用卡从幕后推到台前,当时命名为“中信STAR”,并由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亲自出马造势。将近两年过去,尽管中信对外宣称有80万张的信用卡发卡量,但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信信用卡的实际活卡率估计不到20%。国内商业银行的活卡率平均水平本就不高,中信与之相比还要低几个百分点。

  事实上,中信信用卡的后台系统与广东发展银行的系统同为一家公司开发,发卡机制和系统功能相差无几,而现在广发行发卡量已经号称数百万张,差别如此之大,在业内人士看来,只能说明中信在业务层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对中信此次重金挖来招行人士的举动,有分析人士认为,中信在信用卡领域将延续招行的思路。起步与中信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差不多的招行,被业内被喻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的先锋,也是国内向个人零售业务转型最成功的中小商业银行。从开始的“一户通”到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卡通”,以及现在延伸到网上银行的“一网通”,招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创新力度让竞争对手侧目。

  而在信用卡业务上,招行步步推进的策略也有别于其他的中小商业银行。“招行并不单纯追求发卡量,而是更注重利润指标。”招行信用卡中心某位人士告诉记者,这与其它一些商业银行以占领市场为先的做法有很大差别。

  在这位人士看来,中信信用卡中心如今被“招行帮”接管,今后的业务评价指标也将“招行化”,更加注重实际效益,在人群定位和发行方式上将更加明确。但在信用卡服务机构——北京世纪龙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峥看来,中信目前的现状还将决定它要在追求卡量上再走一段路,缺乏有效卡的数量基础,类似招行的信用卡市场策略就很难开展,加上市场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中信在信用卡上面临不得不搞“大跃进”的问题。如何在卡量和实际利润指标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中信信用卡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破解网银难题

  要想在信用卡之外的个人零售业务领域有所作为的话,中信还面临如何增加网点渠道的问题,与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一样,网上银行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为很早就获得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认证的银行企业,中信网上银行现在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企业客户上,尤其是证券公司,占了早期客户量的40%以上。2000年中信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推出网上银行企业级服务之后,其网银交易额至2004年底已达到1800亿元左右,笔数达到近21万笔。

  不过在企业客户上的经验往往很难在个人客户上复制,在个人零售业务方面,中信网上银行的作为一直不大,其针对个人客户的网银系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平庸得可以”。个人零售业务对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中信目前难以满足的。

  零售业务目前利润丰厚的几个领域,包括信用卡、个人理财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等都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较高的渠道要求。在产品推介和业务处理上,目前中信的物理网点数量很难满足推广的要求,增加营业网点的话又面临成本考量的问题。对中信来说,网上银行对个人业务的处理已经变得极为紧迫。

  而这随即牵扯而来的就是中信整个网络系统改造问题。在2000年经历了两年的数据大集中之后,中信的后台系统已经基本成型。据对中信比较了解的某系统集成商透露,中信整个网络系统目前还是主要针对企业客户特点开发的,其综合业务处理平台中尽管有个人业务的内容,但与其他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相比,反应能力和处理速度以及与后台数据系统的整合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今后个人用户量要想大幅度增长将面临相当大的难度。

  需要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同时,中信还需要在观念上有所调整。以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该银行现在已经进行了机构整合,设立了电子银行部负责网银业务,并将电子银行作为战略性业务明确下来。

  而在陈小宪的老东家招商银行,其网上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界的标杆之一。早在2005年初,中信发言人陈连泽就对记者表示,中信就陈小宪的加入给网上银行业务可能带来的变化充满期待。事实上,陈小宪已经付诸行动了。2005年8月24日,中信与搜狐共同宣布开始全方位战略合作,合作内容包括网上理财服务、在线支付以及网上购物联名卡等。

  但对陈小宪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招行经验在中信也很难简单地复制。中信多年的企业客户经验要应用到个人零售市场不是三两天就能做到的,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位副行长看来,中信的整体转型将浓缩在网银业务的转变上,这也是对陈小宪的考验。

Exit mobile version